关于十六届市政协三次会议第18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4-08-22 17:38信息来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民盟市委:

贵党派在十六届市政协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第183号提案关于提升制造强市战略首位度重振淮南老工业城市雄风的提案》,我局作为办单位,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投促局、市营商办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0.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2%,较2023年底提高0.4个百分点。

(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上半年,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953户,较2022年末增加了12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0户,较2022年末增加了48户;高新技术企业316户,较2022年末增加了6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49户,较2022年末增加了76户。

(三)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5%,居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2.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5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8%,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质效持续提升,制造业亩均税收9.7万元,同比增长15.6%。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较2022年增加4家,已申报5家待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1个,较2022年增加22个;2023年新增省级新产品19个,较2022年多3个,上半新增省级新产品9个。

(五)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上半年,全市新开工纳统制造业项目数148个,总投资311.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1个,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3.3%,居全省第2位。全市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1%、27.5%、39.9%,分别居全省第8位、第8位、第6位。工业投资连续15个月居全省前8位,制造业投资连续13个月居全省前8位,技改投资连续16个月居全省前8位。

二、办理情况

(一)坚定首位战略,唱响淮南制造“行”的氛围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出台了《淮南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我市综合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再整合、再聚焦、再提升,提出了力争到2027年全市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发展目标。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集群发展行动,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及光伏储能、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药七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一县一群”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发展行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绿色制造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融合发展行动,深化数实融合、推动产业融合、推进区域融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专题,在中央、省级媒体刊登稿件40多篇,安徽日报刊发淮南市专版、安徽广播电视台刊发1条淮南主题报道。圆满完成第三届转型发展大会新闻宣传,市直媒体共发稿300多篇(条)。淮南日报、淮南广播电视台开设“长三角新闻”“制造业项目建设”“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等专题专栏,今年以来,共刊发相关稿件 800多篇(条)。开展小微企业成长记宣传活动。联合市电视台制定了《小微企业成长记》主题宣传活动方案,编制了《淮南市宣传企业名录库》,在库企业达200余户。截目前,我局联合市电视台共组织开展《小微企业成长记》主题宣传活动26期,惠及企业78户,宣传视频获人民网、央广新闻、中安新闻等多次采用,极大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找准优势赛道,打造淮南旗舰“好”的产业。是高位推动招商。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市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精准对接,链式招商市政府每周召开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调度会、重大项目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上半年,全市利用亿元以上省外资金在建项目158个,到位资金248.2亿元,增长13.22%;新签约项目235个,增长45.96%,总投资760.85亿元;新开工纳统工业项目84个,增长7.69%,总投资387.54亿元。二是突出产业招商。围绕七大新兴产业,强化市产业招商专班招商力度,开展头部企业“敲门行动”。聚焦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紧盯已落地来自长三角区域的坤泰、合众汽车、德力汽车、创维汽车等龙头企业先后举办供应链招商对接会,全力抓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招商。举办各类产业对接活动,促进整零协同,举办蔚来汽车、哪吒汽车、德力汽车供应链大会,促进整零对接;举办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投资安徽行—2024淮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与生态大会,邀请奇瑞、江淮、蔚来等整车企业代表来淮参会,推动我市零部件企业与周边整车企业进行产需对接。上半年,新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202.89亿元;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32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三是强化平台招商。加大驻点力度,紧盯浙东地区民营企业,迅速组建3个市级驻点招商组,调整充实县区(园区)驻点招商组,专班跟踪对接。抢抓闵行区淮南市结对帮扶重大机遇,积极开展“总部+基地”“研发+基地”联合招商。加强商协会对接,与上海长宁中德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召开·淮南长三角(上海)德企专场招商推介会加强与德国商会、法国商会、意大利商会、西班牙商会的对接,拓展境外企业招商渠道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招商。充分发挥基金招商作用,借助基金团队专业能力从源头上提升招商项目质量,目前,共有产业基金16支,总规模125.85亿元。是打造产业集群。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及光伏储能、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药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构建“133”千百亿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七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1.4%,同比增长2.7%。

(三)健全创新平台,让企业创新有更“高”的能力。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3家。推荐中环新能(安徽)先进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安徽新鸿药业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申报省企业技术中心。争取与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合作,邀请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组织专家来淮调研,探索我市零部件企业参与实验室,帮助开沃淮南公司向南京开沃集团争取在淮启动出口业务二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淮南矿业集团“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煤炭综掘智能成套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药用辅料实验室和特种聚合物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安联合作为牵头单位的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立项组建。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煤矿安全大数据分析与预警技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职业健康安全工程实验室2家创新平台通过验收认定。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省光电催化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1家创新平台获批组建。积极支持市经开区、煤化工园区中试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审议通过《淮南市人民政府华东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谋划建立产业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化工材料成果转化产业园等;高规格推动“安理智谷”建设,支持长三角等先进区域科技成果在淮落地转化。闵淮科创产业园合资公司注册运营,闵行区2名同志到淮任职,新签约沪苏浙项目6个总投资79.65亿元“三首”产品政策宣传推广,上半年,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首版次软件3个、首批次新材料3个特码斯派克智能换绳机器人获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示范应用,特码斯派克矿山换绳辅助技术装备入选国家矿山安全先进适用技术及装备推广目录(2024)。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新产品。截至6月底,共有5家企业成功对标达标国际标准、1家企业获批安徽省首届标准创新型企业,新增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125张、3C认证证书9张。2个质量品牌案例获评2024年长三角国际品牌创新案例。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遴选33家省内外优质服务商建立淮南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开展数字化诊断行动,为全市170家规上企业“点对点”提供了诊断服务,提出“一企一策”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和顶层规划方案并出具诊断报告。中环低碳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提质增效技术改造4个项目获批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市经开区和寿县经开区获批省级数字化改造示范园区。组织52户企业开展了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建立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库,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个、省级数字化车间12个

(四)支持专精特新,让冠军企业有更“多”的数量。一是积极融入合肥产业链围绕合肥制造,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寻求嵌入发展机遇。上半年我市与合肥市新签约制造业项目37个,总投资99.39亿元;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5个,总投资156.3亿元。大力培育优质企业。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力服务,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四个三年培增行动,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今年以来,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8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953户;建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213家,推荐1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家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第一批已推荐10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专家评审92家,第二批向省认定办推荐高企申报企业申报企业50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170家。健全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和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正在研究制定《淮南市工业企业“促优培强扶大”工程实施方案》。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抓好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挂牌企业培育,并实施动态管理。认真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今年以来共召开恳谈会2次,累计31户企业反应问题77项,已全部交办相关部门办理。大力营造尊重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舆论环境,在2024年新春第一会上对淮南市民营企业综合实力20强、民营企业税收贡献20强、“专精特新”企业10强、民营企业优秀人才十大突出贡献奖、个体工商户十佳给予通报表扬。今年以来,共为中小企业争取各级扶持资金865.2万元。上半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614户,总数达68609户,同比增长3.1%。我市在2023年度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中,居全省第10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

(五)制定务实举措,让淮南制造有更“优”的环境。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会,对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点评,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园区对分管行业、所在地区经济运行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出问题进行会商解决。建立动态更新储备项目库,逐个项目进行分解,绘制项目推进计划表、进度图,实行“挂图作战”。统筹安排好各级领导调度项目的层级、规模、时间节点、内容、频次,实施分级调度、分类调度、分块调度。实施项目建设“五比”考评,营造全员抓项目、抢进度的工作氛围。二是强化工作督查督办。建立通报提示机制,每月由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县区园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发送提示单,通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进行提示。建立约谈机制,对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落后的县区、园区,由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对其主要负责同志或工业分管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协商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努力补齐县区、园区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的短板。是开展助企解难行动。开展“万家民营企业大走访”、市领导帮扶重点制造业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和“千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打造“一起益企”活动品牌,坚持“政重企事”圆桌会,周末企业家下午茶、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好做法,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2024年以来,共收办企业反映问题4820件,办结率99.6%。有力化解拖欠账款,1-6月份,共办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线索39项,办结率100%,清理各类欠款共计4692.3万元。是开展要素对接行动。搭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打通融资痛点难点。上半年,已累计举办政银企对接会6场,累计参会企业105户,签约金额1.4亿元。高质量办好淮南市企业家大讲堂,上半年,共举办企业家大讲堂6场,700余人次。搭建产销供需平台,上半年,共举办工业品产销对接会5场,参加企业56户。开展政策落实行动。全市已兑现惠企政策199项、兑付资金1.7亿元、惠及企业1071家。今年以来,共争取到位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4个,金额5644.3万元,项目数、资金额分别比去年增加8个、2328.98万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305.1亿元,较年初增长21.78%。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81.8亿元,较年初增长22.56%;制造业信用贷款余额84.6亿元,较年初增长18.95%。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步,我们聚焦集群赋能、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环境赋能“五个赋能”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一是开展强链补链行动推动集群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开展招商强链延链补链。二是开展科技引领行动,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开展数字赋能工程,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赋能新型工业化。四是开展节能降碳行动,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提升工业循环利用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五是开展生态培育行动,推动优质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企业规模提升,推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提升企业竞争力。

感谢贵党派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人:任义

联系电话:5361531

 

 

                   2024年8月22日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