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市工信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投资增幅居全省前列。1-6月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9%,高于全省增速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6%,高于全省增速25.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二)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1-6月份,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三)数字赋能成效突出。1-6月份,全市电信业务总量15.04亿元,增速16.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1%,居全省第5位。中环新能(安徽)先进电池制造、中安联合两个案例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顾桥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案例在人民邮电报刊发。中安联合“中安联合煤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绿色制造成效明显。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省共7个),实现我市绿色园区零的突破。瑞驰复合材料、酉阳防水、中电环保、佳泰矿业等4家企业、4项产品获评2025年省首批次新材料,居全省第5位。勇冠新型建材公司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三星级认证证书。3家企业、6个产品被确认为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填补了我市装配式建筑新型墙材空白,市新型墙体材料管理中心荣获全省墙改工作先进单位。
(五)车辆电动化取得突破。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寿县–凤台县入选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全国试点。
(六)优质企业培育取得进步。印发《淮南市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实施方案》,持续实施制造业发展两个三年倍增行动,上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1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020户;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3户,淮南文峰光电通过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3户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成功挂牌。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快推进培优促强扶大工程
一是聚焦工业运行监测。1-6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其中,煤炭行业同比下降7.4%,电力行业同比下降8%。聚焦亩均效益评价。全市参评规上制造业企业889户,亩均税收较上年度增长10.8%;亩均营业收入较上年度增长4%。持续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目前已盘活低效工业用地46宗、1137.6亩。
二是聚焦“双招双引”工作。2025年,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招商专班各成员单位共报送有效项目线索27个。光储领域新签约、新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15.4亿元。在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录入智能家电(居)产业签约项目1个,总投资1亿元,新开工项目1个,总投资0.3亿元。
三是聚焦制造业创新产品培育。积极打造工业精品矩阵,建立培育库。3家企业、5个产品入选安徽省新产品(第一批),新增数居全省第6位。唐兴装备T10系列顶管掘进机获评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平安开诚获2025年制造业“揭榜挂帅”招才引智专项项目支持,电子8所在工信部科技司组织的2024年安徽省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中被评为检验级。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入选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企业名单。
四是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制定了《淮南市“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出了“1+2+7”的规划编制体系。开展基础制造及关联产业情况摸排,对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表面处理、热处理、压铸、模具等基础制造工艺进行摸排,形成《淮南市汽车产业摸排情况报告》。认真落实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导意见,大力培育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推荐以市经开区为核心承载区的煤机及装备制造产业,以市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申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通区-现代煤机及应急装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推进优化为企服务
一是搭建常态化为企服务平台。坚持定期举办企业家大讲堂、政银企对接会、工业品供需对接会活动,上半年举办市级制造业政银企对接会7场,参会企业54户,签约金额3180万元;举办企业家大讲堂6期,参会企业600余人次;举办产销对接会6场,参会企业共140户,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金额约6000万元。
二是完善为企服务机制。制定了《淮南市优化为企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政策落地咨询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政策集中宣贯3场,覆盖县区5个,参与企业数量150家。坚持办好企业问题诉求,制定了《淮南市关于建立健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制度机制》。持续开展“千名干部入企服务”等活动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转化,打造“一起益企”活动品牌。
三是强化政策项目扶持。对支持制造业发展有关政策进行动态更新,形成政策清单,涉及7类、129条。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和兑现,上半年,已争取到位制造强省、超长期国债等项目资金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14万元;兑现制造强市政策(免申即享类)项目360个、资金3410万元,资金直达企业。
(三)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新型技术改造。深推新型技术改造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煤化工园区被评为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中安联合、科博达、宏泰钢铁等10家企业10个项目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万泰电子、佳诺电子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总包服务商名录。市经开区、寿县经开区通过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中期评估。中安联合、银丰棉业、春升新能源3家企业5个行业标准获支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奖补;中安联合项目获支持企业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奖补;合博机电年产200万台汽车空调离合器等11个项目获数字化改造贷款贴息项目支持。持续推进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共实施262个技改项目,总投资748.3亿元。
二是推动智能制造建设。认定乾景宇辰新能源等51户企业为基础级智能工厂,能启电气、益益乳业、埃夫利舍智能、有度智能4户企业被认定为2025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蓝讯电子、金诚车辆等8户企业通过先进级智能工厂复核。特码斯派克公司的立井平台救援系统V1.0获评2025年第一批安徽省首版次软件,推荐特码斯派克防爆柴油机管路抓举车等6项产品申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三是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78个,完成年度任务的63%,全市5G基站保有量812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7个;移动电话用户371.27万户,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农村5G信号覆盖率均为100%,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和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督促运营商针对重点园区信号问题进行补点81处,会审通信建设项目16个,验收通信建设项目26个,验收电梯信号覆盖建设项目147个。配合市住建局开展95公里架空线缆入地改造建设。
(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开展车辆电动化试点工作。拟定《淮南市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加大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新增558辆,新建充电桩237个。
二是深化光储产业制造业发展。全市先进光伏制造业规上企业12户,营收同比增长30.3%,新型储能制造业规上企业9户,营收同比增长57.6%。
三是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牵头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八个产业园区建设,谋划重点项目24个,预计总投资25亿元,目前,已投产项目13个,试生产项目2个,在建项目2个。
(五)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对2024年度淮南市民营企业综合实力20强、民营企业税收贡献20强、“专精特新”企业10强、民营企业优秀人才十大突出贡献奖、个体工商户十佳、制造业“人才贡献奖”等通报表扬。全市新增民营企业3761户,民营企业总量达7.26万户,同比增长2.1%;全市民间投资增长9.2%,高于全省增速13.9个百分点。华础特种光源公司-半导体用红外特种光源项目荣获第九届“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制造组一等奖。推荐6户企业参加工信部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2户参加“小巨人”企业复核。
(六)加快推进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化解各类信访矛盾,上半年接收网上信访交办件较去年同期下降63%,接收便民热线投诉件较去年同期下降50%,均已妥善解决,群众满意度达98%。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上半年,共开展民爆行业安全生产检查6次、发现问题隐患8个,船舶企业检查4次、发现问题隐患4个,均已整改到位。市工信局荣获全省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消防)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部分化工、光伏制造业企业产品价格下降影响,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落,制造业投资后劲不足,预计上半年转正困难较大,规上工业增速在低位徘徊等。
四、下半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
(一)紧盯年初目标监测。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工业经济通报评估制度,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以上,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
(二)紧盯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健全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和优质企业培育机制,促进制造业做优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新增制造业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3-5亿元企业20家、5-10亿元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
(三)紧盯优化为企服务。实施优化为企服务专项行动,聚焦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集聚各类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力量深入企业、园区、集群,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和服务举措落地。全年举办企业家大讲堂12场以上,产销对接20场以上、政银企对接20场以上。
(四)紧盯新型技术改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国家级高标准数字园区1家,推进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企业有需求的重点行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实施智改赋能行动。认真落实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实施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业一方案”推动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实施5G赋能行动。开展5G应用“扬帆行动”,推动“信号升格”。做好国家5G标杆工厂申报,推动“5G+工业互联网”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全年建设5G基站600个以上,培育国家5G工厂3个以上,打造5G应用场景典型案例5个以上。实施绿色赋能行动。开展绿色工厂提质扩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以上、省级绿色工厂8个以上。推进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国家试点工作。
(五)紧盯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坚持“一群一图谱”,编制优化集群产业链全景网络图。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创建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以上、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
(六)紧盯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建立信访销号制度,以“事要解决”为标准,依法依规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切实做好局系统信访维稳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扎实抓好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