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淮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经信局(国资委)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9-10-09 15:19信息来源: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国资委)文字大小:[    ] 背景色:       

    10月9日上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淮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经信局(国资委)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务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市经信局(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余守坤,市经信局(国资委)中小企业科科长鲁亚东,市经信局(国资委)综合法规科科长任义围绕我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彬主持会议,省、市14家媒体参会。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淮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淮南市经信局(国资委)专场新闻发布会。

  淮南,现代化新型能源基地,当前,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市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伴随着中安联合煤化工建成投产,实现了淮南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跳”,推动煤炭深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从挖煤到挖数据,淮南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求新求变,工业经济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淮南市经信局(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余守坤,淮南市经信局(国资委)中小企业科科长鲁亚东,市经信局(国资委)综合法规科科长任义围绕我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请余书记作主题发布


余守坤:

  淮南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是一座以煤炭、电力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呈煤电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并发展了拥有机械、电子、医药、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经济总量的增长,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快速增长,总量规模、经济效益、发展贡献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总量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8户,其中,大型企业6户、中型企业31户、小型企业631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42户,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7户。2018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157.1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49年的4258.7倍。1978年全市工业经济增加值仅2.6亿元,2005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2010年突破300亿元,到2018年达到38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48.9倍,年均增长13.3%。二是经济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3%,到2010年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4.3%。进入经济新常态后,随着服务业特别是工业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到2018年比重降为34.2%,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是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集聚地。如今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全市共有18对现代化矿井,6座大型发电厂,煤炭年开采能力达到1.2亿吨,规模以上工业发电装机容量1519.5万千瓦,已建成两条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淮浙煤电、淮沪煤电实现了淮南市向先进发达地区直接输送能源。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13万吨到1978年的992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7159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的1720万千瓦时到1978年的38.5亿千瓦时,提高到2018年的699.1亿千瓦时。四是经济效益显著提升。198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008万元,到2018年利润总额增至58.5亿元;1980年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5735万元,2018年达到129.3亿元,是全市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力军。

  二、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1978年以来,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淮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南市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践行“五大发展行动”,工业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一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8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非煤电产业完成工业投资22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2.8%。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新动能快速成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6.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4.2%。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拥有国家级研究院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省级实验室3家;国家级、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31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101家;科技孵化器共有11家,众创空间24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49家。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1.2%、17.8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5%、19.45%。共有国家级、省、市绿色工厂28家。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同工业生产融合,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目前,我市7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实施“企业登云”计划,全市实现云视讯登云企业达到164户。

  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在新型煤化工产业方面,2009年1月,省政府和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大型煤化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67亿元。2019年7月31日,中安联合煤化工装置全流程顺利打通,进入试生产阶段。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的建成填补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烃工业企业的空白,对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推动煤炭清洁利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煤矿机械、盾构机、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涂装板材、陕汽重卡等优势产品畅销国内外,新光神生产的航空航天专用特种线缆,成功应用于“风云一号”、“嫦娥一号”卫星及“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建成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国家煤化工检测检验中心、江淮云产业平台、智慧谷、大数据展示中心等5个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航天产业园、网云小镇、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国电科八所光纤光缆产业化项目、万维卫星数据处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直收站、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等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产业链逐步完善。在建材产业方面,建筑工业资源丰富,石灰石蕴藏量约1.5亿吨,大理石储量约6000万立方米,煤矸石堆积量3000余万吨,粉煤灰堆存占地已超过6000亩,每年仍有1000多万吨的煤矸石和900万吨左右的粉煤灰继续排。目前我市从事利用煤系固废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建筑材料且手续齐备证件齐全的企业有26家,已形成砖、板、块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30亿块(折标砖)。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全面提高煤电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的水平和层次。现代煤化工、高端金属制造、陕汽及其配套、大数据、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五大百亿产业正在加快推进。

  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我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召开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8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9412户,同比增长26.9%;新增个体工商户25345户,同比增长34.86%;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5804户,同比增长30.74%;全市共有私营企业39847户,个体工商户14.47万户,各类市场主体19.42万户。实施培育规上工业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72家,居全省第三。二是企业贡献持续加大。2018年,全市中小企业纳税74.5亿元,贡献全市税收的50%以上,吸纳全市从业人员的90%以上;规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以上。三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6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26.9%。全社会研发投入14.2亿元,同比增长9.9%。全市科研机构研发投入1.65亿元,增幅68%。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户,已成为引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主力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全市共有21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成功挂牌。四是融资状况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35.19亿元,比年初增加142.43亿元,增长11.02%;新增贷款完成市下达110亿元预期目标任务的129.5%;实现直接融资255.2亿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27.6%;全市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70家。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砥砺前行。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拓展产业链条布局落实制造强市战略,不断繁荣民营经济,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努力描绘好新时代淮南工业发展新画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工业力量。

  主持人:

  感谢余书记发布,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自己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工商导报记者:

  当前4G网络已经普及,5G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5G的建设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请问我市的5G网络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任义:我市紧跟国家、省5G网络建设总体部署,积极推动我市5G建设。淮南铁塔公司按照“规划先行、需求引领、市场化合作”的原则,集约利用现有基站站址和路灯杆、监控杆等公用设施,已在提前储备5G站址资源。对塔桅、外市电和机房配套实施精准改造,以支撑电信企业快速推进5G建设。淮南移动公司已经开通试点基站1处,新增试点基站2处。计划2020年初,实现5G规模性入网,届时我市首批5G网络将覆盖山南政务区、重要交通枢纽、市区核心商圈和高校等热点区域。2021年实现全市主要区域全面覆盖。淮南联通公司已开通联通大楼5G试点,峰值速率达到1.5Gbps,是目前4G速率的30倍,现正在政府部门、大型厂矿企业进行第一批5G基站部署,规划第一批5G站点100个,预计今年年底前就能投入建设,后续将加大推进力度,深度挖掘本地5G的行业应用。淮南电信公司也已对我市主城区及重点区域首批预规划站点130处。
    一、基础先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我市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通信基础上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24.13万个,光缆线路长度6.42万公里。全市已建设4G基站3170个,城区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覆盖。加快推动5G网络规划建设,已开通中移动数据中心、理工大、淮南移动、联通公司主营业厅、信息化展厅5G基站,大数据展示中心、政务中心也即将开通5G站点。年底前100个5G规划站点将启动建设。

  二、优化结构,主营业务收入增收能力更加稳健。以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为契机,降低语音、流量等传统业务收入占比,提高视频、智能组网、IDC、云业务等新兴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使收入增收能力更加长效稳健。

  三、创新发展,开拓新兴市场注入增长新活力。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和农村市场,为产品规模发展寻找更多路径。紧抓流量红利释放的宝贵窗口,积极把握企业上云的需求升级趋势,加快创新产品,推出各具特色的智能办公平台和工业信息化产品;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业务,拓宽电商平台;积极开展5G试验部署工作,推广VoLTE高清语音通话,做好4G、5G衔接。大力发展依托iTV平台的党员远教和精准扶贫等项目,发展农村带宽型业务,助力美好乡村、智慧乡镇建设。

  淮南日报记者: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问我市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开展了哪些工作?

  鲁亚东:

  我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组织协调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千人大会,动员全市上下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调整充实市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帮扶百家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机制的通知》,截至8月底,33位领导共计走访帮扶企业50余次。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制定40条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三是落实配套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部门信息互查机制。建立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有关数据。

  二、财税支持方面。一是设立专项资金。2017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2.9亿元,用于支持三重一创、制造强市等相关政策兑现。市委、市政府从今年起,设立1亿元的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续贷过桥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进出口企业助保金风险资金池,用于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先后兑现市级工业奖补项目资金6841万元、制造强市项目资金3770万元,争取制造强省项目资金9920万元。三是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度全市累计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29.5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减轻企业税收负担9.02亿元,降低各类社保费用2.72亿元,重点领域降成本成效明显,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融资促进方面。一是扩大信贷投放。今年1-7月,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6.67亿元,比年初增加14.19亿元,增长8.74%。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今年1-7月,全市新型政银担业务累计发生额15.01亿元,累计发放税融通贷款3.34亿元,为148户小微企业开展了续贷周转金业务,金额15.59亿元。三是加强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2018年,全市7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户数5194户,在保余额45.18亿元。今年为7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争取国家奖补资金1191.64万元。

  四、创业扶持方面。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优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解决中小企业注销难问题。二是扩展创业担保贷款。将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数量比例由30%降为25%,2018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亿元,直接扶持3000余人创业,带动1.5万余人就业。三是加强创业平台建设。江淮云青年创业园建成省级青年创业园,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淮南联合大学建成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五、创新支持方面。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2018年,全市共申请专利5460件,其中发明专利2550件。今年1-7月,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45亿元,其中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16亿元,均居全省第8位。二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12家。三是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举办了淮南市优秀创业创新项目评选大赛,5个项目晋级省赛,其中1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荣誉称号;组织参加“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2个项目分获二、三等奖。

  六、市场开拓方面。一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反垄断执法,坚决查处和纠正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积极受理中小企业合法诉求,持续开展打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市场交易中混淆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支持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组织41家中小企业参加在阿曼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境外商品展,设立1000万元的进出口企业助保金风险资金池,截至7月底,建行共发放小微进出口企业风险担保金3笔,金额310万元。三是破除政府采购壁垒。开展破除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壁垒招标专项检查活动,检查招标文件111项,切实维护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合法权益。

  七、服务措施方面。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1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二是构建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的意见》、《淮南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配建市级人才公寓324套,为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三是深入推进“四送一服”活动。1-7月份,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975个,已办结1929个,办结率达97.7%。截至7月底,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平台交办淮南市解决问题405个,现在已办结390个,15个问题正在办理。

  八、权益保护方面。一是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诉维权中心,负责受理企业投诉、问题交办等,畅通企业反映诉求渠道。二是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成立了市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截至7月底,共偿还拖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4.69亿元。三是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建立容错机制,防止对民营企业采取“一刀切”等简单粗暴做法,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通过余书记的发布,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重点项目、民营经济等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希望各媒体多多关注经信工作,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好我市现代煤化工、高端金属制造、陕汽及其配套、大数据、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五大百亿产业重点项目进展,宣传好我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结构调整,为我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鼓与呼。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